金秋九月,开学伊始,又逢听课评课时。走进课堂,品读每一节课,更深入认识了解身边的同伴们。平日里,年轻的他们是我的小伙伴,研讨教学,倾诉生活,其乐融融。霎那间,俏皮的她端立讲台上,把握课堂,一板一眼,讲解知识,环环相扣。此刻,如若像小女儿说的那样:妈妈,等你长小了,可以来上我的幼儿园。我真想“长小”,坐在这些天真烂漫的孩童之间,重拾童年梦想,重温儿时欢乐,重游知识的源头。每每听完,总觉意犹未尽,也许这便是她们课堂之魅力——有余味。

忆起学生时代,诸多好课至今仍历历在目。三年级时,朱老师执教的作文课《我的手绢》,那一方方被粘贴在黑板上的小手绢,如一幅幅美图,留存在我记忆的屏幕上。四年级时,于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堂,激情口述的下水文《讲台上的黑袖章》,感情真挚,丝丝话语在那时已经深刻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。五年级时,张老师执教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,她入情入境的范读,如缓缓的音乐,一直流淌在我的心间。她红红的眼圈,闪烁的泪光,怎能令人忘怀?直到如今,每当我看到或读到这篇文章,总会不由得想起她,想起记忆中曾震憾我幼小心灵的那一幕!师范时代的庄老师,执教诗经《关雎》,她绝美冷艳的形象,加上诗意的朗读,如花香,沁人心脾,如美酒,愈陈愈香。多年之后,这些课仍经常被忆起,沉浸其中,若有所思,若有所悟,这也许就是有余味的课堂之魅力吧!

好课,该有余味,它也许是教学目标的准确制定,如听上庄小学梁老师的《圆的面积》,目标准确,步步紧凑,昂扬中透着奋进的力量。好课,该有余味。它也许是师生的激情互动,如听李老师的《西藏高原》,老师的一个眼神,一个手势,无不迸发出青春活力和课堂激情。好课,该有余味,它也许是一个动情的延伸,如听韩老师执教的《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》,对于“妈妈,我爱你”的动情延伸,感动了自己,震撼了学生,给听课教师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共鸣。好课,该有余味,它也许只是对一个词语的细细品读,也许只是一个巧妙的追问,也许只是对学生回答的耐心等待……
有余味的课,对于学生,是一种喜悦,一种享受,更是一种成长,对于教师,是一种期待,一种引领,更是一种修炼。好课该有余味,也许我们离它只是一扇门的距离,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!